-
1、一年最美在春天,桃李芬芳齐争艳;昼夜同长在春分,福寿相约齐临门;一年好运从春分,真诚祝福送友人;祝开心幸福。2、春分节气到,处处风光好;又逢睡眠日,祝福忙送到。送给你春天的无限美好,催眠你心中的全部烦恼,拂去你身上的所有疲惫,希望你今晚好好睡。3、湛蓝湛蓝的天空,妖娆娇艳的繁花,五彩缤纷的童话,活力无限的生活,悄悄萌发的希望,豪情满志的展望,春分时节,放飞梦想,祝你安康。4、春分时节,让满园的花香顺着春风的风向,向你送去真诚的祝福;愿百花给你带来无限的机遇;祝今年收获甜蜜的成功。5、春天到,踏青郊游把烦恼都抛掉;春天到,早睡早起把疲劳都赶跑;春天到,坚持锻炼把健康来拥抱;春天到,朋友相互用短信来问好:春分快乐。
-
暑相连的暑指的是小暑和大暑。暑相连指大小暑连在一起,接连到来,即过了小暑就是大暑。出自《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劳动人民的农事完全是根据太阳进行的,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订立了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二月二这天不吃面条,因为面条细长,像龙须。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讳吃面条,说是吃面条就是吃龙须,惹了龙王,当年会闹涝灾。不能喝粥、吃米饭,人们认为粥是龙血,米饭是龙子。不能纺花,因为“二月二纺花,胭了龙毛龙抓”。龙抓就是雷电击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伤了龙皮。武城一带忌太阳没升起前出屋门,否则会“踢囤尖”,砸了一年丰收的希望。到了二月二这天要格外小心,不能动刀动剪动针线,否则会伤到“龙目”,戳到“龙眼”。早晨担水时,禁忌水桶碰到井帮,否则会碰伤龙头。这一天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还忌讳吃稀饭喝疙瘩汤。以免糊住龙眼,天将降冰雹。此外,山西、河北不少地方忌早晨担水,俗信早晨起来担水会把龙子担回家,而在陕西绥德,则俗信早展担水会触到龙头。不吉利。
-
春季。春季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其中,清明是春季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来历。惊蛰由来。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汉代所为。
-
《咏廿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唐代: 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日雷》;元代: 仇远;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秦楼月·浮云集》;宋代: 范成大;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幕客云日为惊蛰节????然有作》。明代: 孙承宗;《观田家》;唐代: 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节,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反映的是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的影响而出现萌芽生长的现象。
-
惊蛰是中国24个节气之一,位列中国24个节气中的第3个,也就是每年的3月5号,每到了这个时候一些蛰居的动物就结束了自己漫长的冬眠,然后开始出巢觅食,在这一天左右春雷会惊醒所有的动物,万物开始复苏;自古以来,我国的农民就非常重视这个节气,将这个节气视为春耕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