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门诊
图: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出具的公函
随着网络爆料不断,“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事件持续发酵。 1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医师协会同时在各自官方网站发表了声明和声明。 有种打“官场仗”的架势。
孕妇死亡
1月11日,怀孕26周多的杨女士经抢救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子宫内的胎儿也未能保住。
杨女士今年35岁,是中科院理化所青年骨干,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明年。 2015年12月28日,杨女士因怀孕第二次住院。 四年前,杨女士也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保胎住院。 后来,她生了一个女婴,没多久就死了。
作为一名孕妇,杨女士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患有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 这是什么病? 记者搜集资料了解到,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是指慢性高血压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结合,妊娠期高血压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一直排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前列。 在前5名中,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后果严重”的特点,这也是杨女士两次住院流产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已经有高血压,我不应该怀孕吗?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如果血压控制满意,孕期及时监测和干预,高血压女性是可以怀孕的,但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让杨女士家人放心的是,与第一次怀孕相比,这次怀孕的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因此,直到怀孕第26周,她才需要因病住院。
住院第12天,杨女士开始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 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按照常规思维排除了高危并发症后,她告诉家人:“观察观察病情的进展。”
然而没想到,几个小时后,杨女士突然呼吸心跳停止。 杨女士的家属在网上发帖“诉苦”,称因手术中心肺复苏失败,进行了开胸手术,但还是没有保住她和胎儿的生命。
“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的罕见病
经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多位学科专家讨论,初步判断杨女士的猝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
那么,主动脉夹层和妊娠高血压是一种相关疾病吗?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换句话说,并非所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都会发生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多见于马凡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根据“一元论”的诊断原则,医生在面对患者的多种临床表现时,应尽量用一种疾病来解释病情。 同一个人出现两种严重的疾病是极为罕见的。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美国统计显示,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占所有妊娠的四分之一,是一种罕见病。 据英国2015年统计,2003年至2011年主动脉夹层的病死率超过40%。相关专业人士还表示:“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漏诊率高. 据荷兰统计,56%(主动脉夹层)病例漏诊或处理不当。这里的处理不当包括没有做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脏外科医生。 据他描述:“主动脉夹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称为A型和B型。A型夹层的破裂率和总体死亡率均高于B型,一旦诊断为A型和A型夹层,必须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但主动脉夹层一旦破裂,抢救成功率基本为0。据文献描述,近80%的患者可能在72小时内死亡。缺乏产科医生这种病的体会 对于医生乃至普外科医生来说,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都很难,更何况母亲(杨女士)也患有重度子痫,一直在静脉注射硫酸镁,这也是其表现之一硫酸镁中毒为下肢无力,易与主动脉夹层引起的下肢缺血相混淆,不易鉴别。 另外,即使当时想到了主动脉夹层的可能,但其诊断依赖于主动脉增强CT,而且大剂量辐射对腹中胎儿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医生和医生犹豫不决。患者是否进行检测。”
“医闹”与“红头”公函
杨女士和腹中胎儿的仓促离去,让家属悲痛欲绝孕妇死亡,开始质疑北医三院给出的治疗方案。
“长期注射硫酸镁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疗这种症状?作为一种副作用大的药物,为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监测?为什么注射后的不适感没有相应调整?” “ 这是杨女士家属心中的困惑,更是家属的抱怨。
杨女士的主治医生王永清给出了这个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知名主任医师。 她对先兆子痫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杨女士的家属称,他们曾就硫酸镁的治疗问题询问过王永庆医生,但医生明确告诉他们“硫酸镁输液肯定没有问题”。
此外,杨女士还有胸闷、胸痛的症状。 虽然患者及家属一直向主治医生反映这个问题,但主治医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治疗。 1月11日,杨女士从一大早开始就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和烦躁不安。 家属表示,当时并没有得到医生和护士的重视。 “痛了一晚上,但我找不到医生。”
这些积压下来的情绪和不满,在杨女士的突然离去后爆发了。 据网络报道,“患者死亡后,家属在产科病房逗留,在病房内大声喧哗、追逐奔跑等。1月13日,数十名家属聚集在产科病房逗留。”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大声喊叫、辱骂、殴打等,砸东西,医护人员被追打,部分医护人员因此受伤。 1月16日孕妇死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在其官方微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对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杨女士死亡的解释”中证实了这一消息。 记者多次试图采访杨女士的家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始终无法联系上。
真正让该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引爆点,是1月14日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官网和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一封盖有公章的信件。内容如下:如下:
“我院杨兵同志于2015年12月28日因怀孕住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2016年1月11日凌晨情况发生明显变化,于次日上午离世。救援失败后的同一天。
杨兵同志是我院的年轻骨干。 为我院新材料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她的逝世是我院的重大损失,我们深感悲痛!
希望贵院本着尊重生命、死者至上的原则,对杨冰的死因进行公正、透明、详尽的调查,给出真实、完整的结论,给杨冰同志和他的家人一个明确的,公平合理的解释。 “
这封信一出,网上舆论顿时沸沸扬扬,“国家级医闹”、“红头”医闹、“用公函盖章发红头公文办私事” …… 1月16日,中国医师协会也发表声明质疑中科院。 所寄信件的合理性。
各种声讨纷至沓来,杨女士的丈夫张子强也被“人肉化”,声讨铺天盖地。 一场人间悲剧由此演变成“网络闹剧”。
医院是否负责
1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针对中科院理化所官网的官方来函作出声明,即《关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于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杨女士逝世》,全文如下: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34岁患者杨女士,孕26+周(顺产),患有高血压、子痫前期,12月28日入院, 2015. 有十余年高血压、胆囊结石等病史,入院后经过一系列检查及专家会诊,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2016年1月11日,出现胸痛,然后呼吸和心脏骤停。
经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多学科专家讨论,初步判断猝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 尸检结果与主动脉夹层出血一致。 主动脉夹层的初始症状并不典型。 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心包填塞,抢救成功率极低,死亡率极高。
杨女士去世后,医院深切理解失去亲人的家属的悲痛。 产科主任和医务室及时与患者家属和单位领导沟通,说明病情和抢救过程,建议解剖查明死因。 随后,数十名家属聚集,入住北大三院产科病房。 他们在病房内大声喧哗辱骂,砸东西,追打医护人员。 这严重扰乱了北大三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威胁到其他孕妇的生命安全。 . 经上级部门和各级公安机关介入干预,患者家属离开产房,医疗工作秩序恢复。 “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在《声明》中表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将通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或者法院解决。”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心脏外科医生说:“本例患者血压高,胸背部剧烈疼痛。按照急诊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流程,应该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三大致命疾病。但是在妇产科,医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已经请相关科室会诊,但没有积极落实相关检查过,所以不能说没有破绽。”
家属砸病房、伤害医生、影响医疗秩序等行为,虽然应该受到严惩,但也应该保障和支持家属寻求医疗鉴定的权利; 破除“身份”恩怨,家属“就医”行为应依法办事。 依法从重处罚; 而对医疗行为的责任认定则应交给第三方机构,并尽快做出科学评价。 只有这样,网络舆论才能回归理性,给家人走出悲痛的空间。
法制日报将持续关注此事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