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之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法是非常实用的养生之法。 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积极适应四季变化的规律,才能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季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各家思想经验后提出的。 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循四时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对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回》),人与天、地的关系,道应和谐统一。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指出:“夫极乐,先应人事……万物皆有法”(《庄子·天韵》)。 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其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规律和自然规律,以保持健康。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相应论”,认为“天地在万物之上,万物之下”(《素问印·阳应相大论》 ),世界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自然息息相关。 无论气候、昼夜、早晚、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四时节,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时,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标志,也是阴阳升降、寒热更替的标志。 它们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气候的四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暖春长,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没有生长就没有收藏,第二年就没有再生长。 正是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敛的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生长。 故《素问·四气调·沈大论》云:“四时阴阳,万物之本。”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热变化是阴运行过程造成的和阳性。 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受自然界四时阴阳潮起潮落的影响,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与自然在时间和季节上都有相应的变化。 、夏昌、秋收、冬藏,是气之常态,人应与之相应”(《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故《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循四时,宜寒暑,平喜怒,调阴。和阳调柔刚。”环境的稳定避免了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四时养生的理论基础。
2、四时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提出四时养生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 但对于这一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历朝医家不尽相同。 如王兵在《黄帝内经》中说:“春凉夏寒养阳;秋温冬热养阴”,即阳气旺盛。春夏易痛。 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食物,以抑阳上亢; 秋冬季阴盛,易伤阳,宜多食温性食物以养阳。 张志聪认为《素问集注》:“春夏阳盛,内虚;秋冬阴盛,外盛内虚。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根本上培养之。” 因春夏阳虚内盛,阳虚生寒,宜以辛辣温阳食物滋养阳气; 秋冬季节,阴虚在里,阴虚实热,宜用寒凉滋阴的食物来补阴气。 高世宗在《素问志解》中指出:“春夏养阳,少阳之气生,阳之气生其根。” 杨尚善在《内经·太素·顺阳》中解释道:“圣人随万物浮,即春夏养阳;圣人随万物沉,即秋冬养阴。 “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由于不同医生的经历和观点不同所致。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内经》四时养生的目的,就可以辩证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养生实践。
3、《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的目的是保持体内外阴阳的协调
中医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保持“阴、阳、秘”的协调状态。 养生的目的就是维持和维持这种状态,《素问知真要大论》中指出:“谨察阴阳之位,调整之,以致安宁”。 从“四时法”的整体观出发,我们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万物的生死,包括人体。 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目的,就是把握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结合四季气候的特点,调整阴阳的偏差。人体阴阳,维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和谐与平衡。
既然四时养生的目的是维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与协调,那么养生的起点和终点就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 如冬至阳生,从春到夏是阳生阴消的过程,故有春暖夏热; 寒冷的。 正是由于四时阴阳盛衰的变化,才有了春、夏生、秋收、冬藏的生物发育生长规律。 故张景岳在《雷经》中指出:“阴之本为阳,阳之本为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故圣人春夏养阳。” ,以为秋冬为地,秋冬养阴。寒则伤此阳,故秋冬常患疟疾,此阴盛则为病。阴气,以致春夏常有火证,此阳过盛则为病,善养生者当爱惜之。
根据这一原则,在养生的具体实践中,要顺应四时气候,调理五脏之气,即春季养生,循阳生长。春季理气疏肝理气; 夏季生长,顺应夏季阳气旺盛,滋养心气; 秋养,以收秋阳气为养肺气; 冬藏阳气,依循冬阳之气的闭藏来滋补肾气,维持天人合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春天是万物更新的开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此生,天地生,万物兴。” 这时,人体的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头发向上、向外稀疏。 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把握春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其不断充沛,逐渐旺盛。 任何消耗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这一原则应具体到饮食、运动、起居、疾病预防、心理保健等方面。 比如在饮食方面,宜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 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倡“食葱、蒜、韭菜、何首乌、蒿、芥菜等杂嫩蔬菜”。 在养心养性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使志长”,即在春天让自己的志气长盛,而不是使情志消沉。 古人之所以提出夏季养阳,关键在于外热蒸腾,大汗淋漓,毛孔张开。 这个时候,身体最容易受到风寒之害。 此外,还要防止湿气的侵袭,因为湿气属阴邪,容易伤阳气,尤其是脾胃。
因此,元代养生专家丘处机提倡夏季饮食宜“温热,不可过饱,时常喂食……肥时忌之”。
《长寿书》也告诫:“夏日炎热,地热,屋檐下有过道或破窗,不宜乘凉,以防被人夹伤。”风。” 也是外盛内虚。 秋季以燥为主气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燥伤人,易伤津液。 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 冬季养阴重在西藏。 《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藏志若有私心,有所所得,去寒则暖。” ,不要让你的皮肤发泄。屏住呼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郑重告诫:“四时阴阳,万物之末,生死之本,逆之则灾,遵之而行,重病不能除,此谓道。 在养生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在认识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养阳促长。 能养阴益收藏。 这样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身体处于阴阳秘境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相关文章:
一、黄帝立春养生内经
2、《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3.《黄帝内经》秋季养生
4. 黄帝养生内经
5、《黄帝内经》养生要义
6. 黄帝养生内经
7.四季养生
八、关于《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