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农历并不是固定的,因为对照公历就会发现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其历法并不是完整的365天,会有几个小时的误差,而清明属于节气,要根据阳历来看,视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来判断到了什么角度,例如到达黄经15°时就是清明。同时也要把节气看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每年都在不同的分秒,大家若想知晓,可查询详细的年份。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因与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寒食”日期接近,两者渐渐合一,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之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清明节的习俗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之所以后来会演变成节日,和寒食节有直接关系。
对古代人来说,火是非常重要的,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都离不开火,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火的出现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相信用旧火是件不吉利的事情。初春时节,天气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雷电也会引起山火。所以古人在这个季节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这叫做“禁火”。然后再重新钻木取火,作为新一年的新起点。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禁火和请新火之间有几天的间隔时间,不同的朝代,间隔时间不同。在这段没有火的时间里,人们直接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名叫“寒食节”。
隋朝时,人们在寒食节会灭火两天,而寒食节一般就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所以就变成了在寒食节禁火、清明节生新火的习俗。寒食禁火祭墓,清明新火踏青,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两者有着密切配合的关系。
到了唐朝,朝廷曾经下令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但是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外部客观因素——时间上也紧密相连,所以扫墓祭祀的风俗也就从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到了宋朝,寒食和清明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了,清明节将寒食节的祭祀习俗给“抢”了过来,甚至还融合了上巳节的踏青游玩。寒食节和上巳节开始衰落。
明清之后,上巳节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寒食节也已经基本消亡,春天基本上就剩下了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这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孝道、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这种孝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内核,也是清明节能流传两千多年的根本原因。
1、纪念义和团运动
传说在清朝末年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陈太平被清兵追杀,为了避开追兵,当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进了糯米粉里面,追兵吃了之后觉得十分的香甜就放松了警惕,为了多一样求生机能,李秀成下令让太平军都学会了做青团。
2、现实需要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在以前,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开火,而青团蒸熟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所以,清明节吃青团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3、应季食物
青团只有春天有得吃,所以,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一种饮食应季。青团是用野外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食物捣烂后取汁和水磨糯米粉搅拌均匀后制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