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最初被称作“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年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便派蒯祥等著名的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1420年皇城正门竣工,沿用唐代皇城正门旧称“承天门”。此门为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楼正中悬挂着“承天之门”的匾额,但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明景泰二年此牌楼毁于大火,成化元年重建“承天门”门楼。明末时“承天门”又被李闯王的一把大火给烧了,直到清顺治八年重修,才大体成为如今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