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有大约两手臂张开那么长,国际上是巴黎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制造出米的量值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到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和5d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