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叫做灯节、上元节,在元宵节有许多很有趣的习俗,比如猜灯谜、赏花灯、吃汤圆等等,那么在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呢?看花灯有什么寓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元宵节赏灯的起源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家家挂灯,人人赏灯。而元宵节赏灯这一习俗的起源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据民间风俗史书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扬广为了显示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戏棚,全国各路高手戏班汇集于此,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升平。
说法二: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笃信佛法,听从蔡愔的建言,因为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所以汉明帝命令这一天的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这种做法渐渐从宫廷流传民间,从中原流传到全国。
说法三:元宵燃灯赏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神官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总之,根据历史资料,汉文帝时,已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在唐代时,元宵节赏灯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明代则将元宵放花灯从三夜改为十夜。清代元宵节除了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雨、火球等各种活动。
看花灯有什么寓意呢元宵节的花灯寓意: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