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曾是古代情人节是怎么回事 元宵节的由来介绍
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于是人们约定俗成,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后来西方又有2月14日情人节、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传入国内;甚至5月20日,也因为谐音“我爱你”被定义成21世纪的情人节……但追根溯源,在古代,真有点情人节味道的,其实是元宵节。
著名诗人苏轼曾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元宵是不同朝代的重大节日,夜不宵禁,人们看灯、观景、逛街、剁手,这一晚,常年深所闺中的女子可以出门“看人”,融入这份狂欢之中。
于是乎,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流芳千古。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元宵节少了点儿爱情的味道,多了份吃吃喝喝的乐趣,人们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两个人的爱意被放大成一家子的团圆。
元宵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更是留下了众多令人神往的赏灯盛况与动人传说。以下就是元宵节由来介绍。
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其一,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