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羊节是哪个地方的风俗
伏天吃伏羊的风俗从淮海地区向全国蔓延,上海、山东、安徽、江苏、辽宁、湖北、浙江等省市均在入伏期间举办伏羊节。
羊,作为最早被人类成功驯养的家畜种类之一,人的贡献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着突出体现,而最重要的应属饮食方面。食羊的传统古来已有,先民们很早就捕猎野羊为食物,羊被驯养为家畜之后,更是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周礼天官》中有记载:“春行羔豚,膳膏香”;《礼记月令》也记有:“仲春之月”,“食麦与羊”;“医食同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先人们在用羊来满足口腹之需的同时,也不断发掘出了羊肉的药用功效。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有“当归羊肉生姜汤”能治疗血虚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羊肉甘热无毒。食之肥软益人,治疗筋骨急强,虚劳益气”。羊肉的祛风驱寒功效看似与三伏天的暑热格格不入,实际上夏日候湿热,人们食欲减退,体内积热,在这样的时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仅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同时也能促人发汗,以热制热,驱散体内湿毒,补虚健体,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节”食羊,既是对羊肉本身鲜美味道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羊肉药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虽然中国人食羊传统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汤,并将这一习俗其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却只有在徐州得以实现,这与徐州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徐州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气候环境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南北交界地带特色,其风俗传统和文化氛围也呈现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响、兼收并蓄的特点。以饮食文化为例,齐鲁菜系的红烧类与酱类菜点的风味、川菜的麻辣鲜香,在徐州饮食上都有所体现。总体来说,徐州菜五味俱全,以咸鲜为主。因此羊对徐州人来说,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人们通常在烹饪羊肉时极力除去的膻味,在徐州人看来正是“鲜”的体现。当地人用大锅清水熬制羊肉羊汤,只在最后加几味简单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颐。这样烹制出的膳食虽不精致,但鲜香味浓,经济实惠,吃起来十分过瘾。淳朴的民风和豪爽不拘小节的个性使得当地人能够适应并喜欢吃伏羊,将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汤的习俗一直保存了下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几千年前,注重饮食和养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后又有沛县汉高祖刘邦喜吃羊肉,据《史记》中记载刘邦年轻时曾杀羊设酒宴客。另外徐州是汉代画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在铜山县汉王镇出土的一块《庖厨图》上便画有庖厨用羊肉烹制食物的图景。在庖厨里,是待烤的羊肉串,还有悬挂的羊腿;可以见证当时徐州地区食羊风俗的形成。徐州铜山汉王出土《庖厨图》,三格,上格,有人在切肉,有人在炉灶生火,有人在炉子上烤羊肉串。汉画像石上有许多画面,《庖厨图》、《烧烤图》、《宴饮图》,都有烧烤画面,烤羊肉串画面,那一串串的羊肉,非常逼真,那炉子,都与现代仿佛。古代人烧烤叫“炙”,在火上烤肉。有的是家人聚餐,有的是会客宴饮,有的是贵族拜谒,均有烧烤、羊肉串的画面。可以说明在汉代徐州地区,烧烤、羊肉串,已经是进入家庭、府第的比较时尚的生活方式。
吃羊肉串,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形象记载,也有人认为肉串起源于徐州.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在《史记》与《汉书》中,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秦朝末年,在沛丰邑中阳里住着刘、卢两户人家,彼此是好邻居。公元前256年某日,刘、卢两家各自诞生了一个男孩,即刘邦与卢给。中阳里的居民们便各家凑钱买了羊和酒,再成群结队地上门给两家道喜。两家自然也要杀羊设酒招待来客。几年之后,刘邦与卢给同时上学,亲如兄弟,邻居们再次送羊送酒表示祝贺。刘、卢两家也再次以羊、酒宴客。许多年以后,因为刘邦当了皇帝而开创了汉朝,丰沛人乃至整个徐州人都引以为豪,故吃羊肉串这种古老的习俗也就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徐州的伏羊节,从一方面来说是对当地祖先饮食传统的一种顺理成章的继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表达了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汉风古韵的向往,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对民族感情的承载。
三伏天吃羊的好处:
羊肉性温补,食用、药用皆宜。传统养生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食用羊肉可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保护胃壁,有助消化,尤适用于体虚胃寒者。寒冬常食羊肉可益气补虚,防寒暖身,增强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而夏天到来时,对于体质偏寒,或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或爱吃冷饮的人,吃羊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暑日喝点羊肉汤能开胃护胃,增进食欲,特别是妇女产后食之更能起到补体作用。羊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l、B2和钙、磷、铁等。其性温中散寒,化滞,健腺益气,温补肾阳。而羊肉汤又不像鸡汤那样大热,羊肉汤温补,所以说体虚的人喝羊肉汤对身体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