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耻”文化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一个“耻”字,中国古代哲人反复警醒,可为何现代人却频频越过警示线而毫不羞愧?从学术剽窃到医疗腐败,从教师协助学生高考作弊到飙车撞人后仍大言不惭,“耻感文化”在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一再缺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呼唤这种自省力量的回归。

古代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即以恶为耻,以善为荣。后人言耻,着眼于成败,也就是以输为耻,以赢为荣。这一转变,就使得“耻感文化”变成了“胜败文化”、“输赢文化”。这一重大变化,就像岔路口的一块警示牌被人转了一个向,从此中国人开始走向另一个方向。

余秋雨先生曾指出,这块警示牌的转向,主要源自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对选拔社会管理人才的正面贡献毋庸置疑,然而它对文人集体人格的损害实在是巨大的。在一千多年间,人们把“考上”和“考不上”作为判断一个人和一个家庭荣辱的主要标志,《范进中举》便是其中生动一例。文化人一千多年的文化体验,自然而然地沉淀为一种强烈的文化心理,这种价值标准至今影响着人们,从一年一度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的高考中即可看出。

在中国文化的道口上,那块“以恶为耻”的路牌就这样转向成了“以输为耻”。善恶关乎良心,而输赢只关乎名利,如此转向,恐已成为一次集体的心理迷失。更麻烦的是,历经千余年,岔路恐怕已被浩浩荡荡的人流踩踏成了阳关大道。由此,中国耻感文化的发生质的变化。

无怪乎,如今大学生论文抄袭,他会说“天下论文一大抄,凭什么我不能抄”;医生收了红包,他会说“付出与报酬不相符,凭什么不能堤内损失堤外补”;学者拿了广告费,他也会说“学术独立又不能当饭吃,凭什么我不能去贩卖忽悠”……这些言语背后,满是对名利的关注和对善恶的漠视,也是对“耻”的忘却。

所以,要使人们找回“耻感”,还当先把“耻”的路标扶正。

显示全文
云南各民族的植物情书 孝义典故之闵损芦衣 接听电话注意事项 盖世大侠霍元甲生平 司马迁笔下的武术家 百年沧州木板大鼓 会唱老艺人不足10位 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秘 奇特的苗族斗牛会 中国古代的两种义士 少数民族的过年风俗 网选最丑雕塑 重庆四建筑入围 上香磕头敬茶 香店拳门人收徒行传统拜师礼 蓝田瑶族的“舞火狗” 白族习俗“接三公主” 开封举办“菊花文化节” 曾获多项吉尼斯纪录 佤族的“连名制” 扶正“耻”的路标 建筑的“天价”源于历史 柳溪江风情漂流录 挡不住的诱惑 音乐家余隆眼中的北京 黎族的竹竿舞 黎族的船形屋 中秋节送礼礼仪 礼仪之邦共赢天下 细品陈家祠堂 超越自然规则 世界最绝的寺庙建筑 西安“换书市集”国庆开张 相约月光下的鼓浪屿 八达岭的“老院子” 老人百岁寿宴 见证建村史近千年 西安户县出土北宋墓碣 广州考古首次发现生肖俑 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老牌坊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