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早起,在院子里宽阔地走,披着头发慢慢地走,这样你的志向才会鲜活。”意思是春天要早睡早起,多走平坦安全的道路,走路时要把头发披下来(古人不分男女,都留长发)并将其绑在他们的头上)以放松自己并舒缓他们的身体。这是为了使人体内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同步增长(古人认为“肾藏志”,“故志而生”)。 《黄帝内经》中关于春季养生的论述,实际上指出了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养生必须顺应季节,适应季节。只有这样,才能调和身心,使人的元气上升,达到养生的目的。
“听说避风如墙上的箭,春风带来许多疾病,需要预防。因为阳发的毛孔张开,风吹就会导致瘫痪。”这首《春月歌》是南宋著名理学家甄德秀所作。总的想法是,春季疫病多发,传染病容易暴发,必须防患于未然。 《春月歌》准确地捕捉了春天的季节特征——风,提醒人们,春风虽然给万物带来生机,但如果防范不当,也会给人带来疾病。自古以来,春季就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众所周知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流行性斑疹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都是春季的高发疾病。因此,春季要积极预防传染病。
中老年人在冬天十分注重防寒、防风,但一旦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往往就放松了警惕,疏忽了防寒、防风。他们硬化的脑血管往往比冬天更能抵抗风寒的恶性刺激,或者可能因抽搐而破裂。 ,导致脑出血;或受寒气血凝滞,形成脑血栓春季养生,导致瘫痪。这就是为什么春季(尤其是北方的春季)是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高发季节。
以下是古代最流行的9种养生方法,你可以学习一下。
进补养生传统医学极力推荐使用补药来调节阴阳、补五脏六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但进补要辩证、适量,还应考虑适应四个季节。
饮食健康 古人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精气,纠正脏腑阴阳失衡,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因此,在饮食上,不仅要讲究“食”,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利,五菜为充”,还要注重五味调和。否则就会出现营养失衡、体质偏向、内脏功能差等现象。紊乱会导致疾病。
古人认为,人如果喜怒无常,就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衡。劳累过度则伤脾春季养生,饮食损伤则湿热痰盛。如果触犯六淫,伤害其他邪,就会生出各种疾病。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了“减毒”以保存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药物等措施减少体内毒素的积累,可以避免疾病,防止过早衰老,延长寿命。
经络保健 经络是遍布人体的“网络”系统。它们控制着气血的流动,以保证各个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定生死、治疗诸病、调节虚实的功能。古代养生专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以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期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合谷穴可防治面部五官疾病,内关穴可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对预防内脏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最有效。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的精华,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脏腑只有得到精血的滋养,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若性欲不节制,精血流失过多,就会导致体质虚弱,病变众多,寿命缩短。保养阴精可以延缓衰老。
古人认为,四时天气有不同的变化,地球上的万物都有诞生、生长、采集和储存的规律,人体也不例外。因此,古人根据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养生方法。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一致,不能相反。根据当前情况调整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否则,春气逆易伤肝,夏气逆易伤心,秋气逆易伤肺,冬气逆易伤肾。
精神养生 精神在传统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精神平静、心态稳定,可以保持元气,使五脏安宁,有利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相反,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恐则伤肾,甚至诱发各种身心疾病。
古人认为,追求健康长寿,首先要从修身开始。平日里要消除各种妄想,多说好话,多做善事。古代医学家孟说:“若能护身养情,常说好话,不离口”。 “说好话,也要做好事。”孙思邈说:“诚心端正思想,才能消除烦恼;修身,才能消除烦恼。”养成良好的品格,经常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可以使你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理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的元气具有新陈代谢、行血固血、温养人体组织、抵御疾病邪邪、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营养失衡、作息不当、情志失衡、病邪侵袭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虚、郁、郁、气逆等症状,进而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理气养生法主张讲究起居、顺应四时、戒劳、防暴饮暴食、调节饮食、和五味、调七情、节语、练呼吸等一系列措施。以及呼吸、行走指导,以理气祛气。疾病可以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