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1、道家养生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学问
道教养生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以人类生命为调查研究对象,努力认识人类生命的本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延长寿命、开发智力为主要研究目的。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生命存在的奥秘等都成为道家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面对人体的“黑匣子”,道家养生师也按照中国医学经典《内经》的记载,打开“黑匣子”进行解剖。
例如,朱提点的《内经论》(疑为宋代)就有人体“解剖学”的记载。然而道家养生专家却发现,要了解人体生命的奥秘,一般不可能打开人体黑匣子进行观察,而在炼制的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打开黑匣子。
为此,为了了解人体不可能或没有必要打开的秘密,从外部控制人体生命的运动,道家养生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控制论中的“黑匣子理论”。
探索人体黑匣子的秘密并控制其运动,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这样,道家养生理论体系就在养生与哲学的互动中蓬勃发展。
一是以《周易神通气》、《五极图》、《五真篇》为代表,以重人重生命的养生观、形神合一的生命理论、内在的生命双修的修炼体系,逆修返本的仙道。建立了以理论为特色的养生体系。
道教养生学最突出的理论特色之一就是其重人、重健康的养生理念,这是道教养生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自先秦以来,中国文化就表现出不神性而重视人性的思想特征。
这种鲜明的思想倾向,造就了先秦文化思想的整体理性环境。正是这样的文化思想环境孕育了道家养生学。
2、道家养生以道为本
先秦诸子中,除阴阳一族“惜人事而宠鬼神”外,其他人大多更注重人事而宠鬼神。孔子是中国思想家的领袖。他首先提出了人事的新道德内容,以取代宗教对鬼神的控制。他十分注重衣食住行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他说:“人有三死,不是自己的命道家养生,而是自己的命。”从你丈夫的床上把它拿走。身体不适,饮食不当,劳逸过度,就会被疾病所杀……智者仁者治其身,动静应正,喜怒应时,而这并不会损害他们的本性,即使获得长命百岁,也不合适。 “永远”,对“仁者长寿”的命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继他之后的墨子虽然被称为“清鬼”,但他的本质仍然关注生命问题。
《墨子·景下》云:“无恶欲,则得失,说之为宜”。
按照《孔子书》中的解释,这是为了反对儒家危害性命的三年丧制度。
《二经》云:“有损害而无害者,谓之余”。 《二经》解释说:“若有损害,饱者除去多余的,就足够了,而不会有伤害。”
《墨辞国》又说:“古人以食为食,足以益气补虚,强身健腹。”这就是注意饮食的方法。
《墨子·大丑》曰:“圣人憎病。”为了造福天下,莫氏家族也非常重视养生医疗。在哲学家中,老子是第一个明确揭示人的优越地位的人。
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人类居于其中之一。”后来道教将老子的道教学说神秘化、宗教化,并融合儒家、墨家的思想观点,形成并创立了道家养生学。
荀子对人的道德属性的论述更为精辟。他说:“水和火有能量但没有生命,草木有花朵但没有知识,动物有知识但没有意义,人类有能量、生命、知识和意义,所以他们是世界上最高贵的。”
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特殊优势,因此在宇宙中应该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主张“辩善之度,以之治气养生,则彭祖修身,则扬名”。与尧、禹”。
周秦时期儒家所著的《礼韵》进一步把人视为天地之大德:“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交会,鬼神会会”。 ,以及五种元素的美丽。”
又曰:“人,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食、味、声、色而生之人。”也就是说,心能知、能感,而人是世间万物中的知觉者,故可称为天地。心。人类是五行创造的万物中最杰出的,所以可以称为五行之巅。人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心是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
汉代学者基本继承了这一传统理论。例如,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生于其,地养也,人造也。生于孝悌道家养生,地以食养也。”礼乐三者,同体,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人类是超越万物的,是世界上最高贵的”。
正是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重人伦重于宗教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为针对人群的养生实践提供了认知方法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后来被道教直接继承并以此为基础。作为其自己的宗教信条之一。
3、关注生命健康,乐生恨死
东汉道家经典《太平经》认为,生命中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属于每个人一次。
书上说:“世间人人都会死,非同小可。一旦死了,就再也见不到天地日月,筋骨化为尘埃。死了就是死。”生于天地间,人皆有命。”
因此,人应该热爱自己的生命。 “最善良的人,就是那些总想享受生活,又渴又渴的人,这是他们最后能做的事。”基于这样的认识,强身健体、健康长寿就成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长寿呢? 《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利”的思想:“人欲除恶远离害,长寿,当保持自爱、自利”。爱和自我照顾,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养活自己。”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自我保健和锻炼,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应该承认,这是一个积极的医疗保健理念。它并不像宿命论者那样将人的寿命的长短归因于“命运”或“命运”。鬼神的力量也不同于悲观主义者宣扬四行空,视身体为“臭皮囊”。
《太平经》云:“人命近在眼前,何必把心举到天上去?自己不净化,还净化谁?不爱护自己,还爱谁?”如果你不成全,那你就别怪自己怀孕了,这又怪谁呢?这个观点不怨天尤人的“人命”,与宿命论者、厌世论者的观点相比,充满了可贵的斗志。
这一信念也贯穿于与《太平经》同时期的其他几部道教经典中。 《周易·沉同其》云:“引内养,黄老性,富德,返本归源,贴近我心,不离我身,相执,能长久。” ”
《老子和商功章举》云:“修身体内之道,爱气养神,延年益寿,方法如是,则为真人。”
《老子香儿传》云:“若不知长生之道,则肉身如尸。” “返璞归真,唯愿长生不老。”以上论述,均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首要目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古代医疗保健史上最鼓舞人心的口号诞生了:我的生命取决于我,而不是上帝。
这句口号最早出现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柏》中。
文章引用《归甲文》:“我命在我不在天,丹药成金需亿万年”。
《西圣经》卷五《吾命二十六》也云:“老子曰:吾命由我,不属天地,吾不见,吾闻,吾不可知,神无本源,自如”。吾与天地,一息而治,而存其根。”
早期道教养生专家提出的这句口号,是道家积极扭转宇宙精神的体现,蕴含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后来的道家养生书籍多次提及这一观点,说明其在养生史上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宋元时期内丹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思想。
北宋时期,张伯瑞首创了世界内丹术。他的丹法,充分体现了扭转天地法则、主宰自然法则的积极精神。
他说:“修炼大药有容易也有困难,我知道这取决于我和天。”他进一步认为:“药遇气方能成象,道出自希意、自然,灵丹吞入胃中,方能知我。”命运不是由天决定的。”他对丹药成功很有信心,说道:“我知道我的生命将永远长存,我的烦恼永远不会浮现在脑海中。”
表现了他的宏大勇气和坚定信念,也说明了道家内丹思想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重视现实。他们希望逃避现实,修炼身体,最终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这些论述都体现了道家养生保健的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进取精神探索和追求人的健康长寿,获得掌控自己生命自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