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11”期间,健康消费市场成为增长亮点。大型电商平台中药保健品预售首小时增幅超过120%。
强劲的购买力得益于年轻人的“健康热”。 2023年5月,国家统计局等发起的《中国美好生活调查》显示,18-35岁年轻人消费清单前三名分别是旅游、数码产品和医疗保健。
养生曾经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标签,如今却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人为何热衷医疗保健?他们的健康特征是什么?打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保健消费市场?
养生返老还童,“残废”青少年的自救之路
▲60岁大妈走路轻快,20岁大学生弯腰看见星星;70岁老人身手敏捷,20岁大学生做俯卧撑就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
身体不好的年轻人嘲笑自己是“脆皮鲨鱼”,把自己容易生病和受伤的身体称为“脆皮”。相应地,包装保健品“防猝死套餐”在网络上走红。这种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等营养补充品的组合一度引起年轻人的热议。
年轻人愿意为医疗保健付费,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熬夜、加班、996的节奏工作,让年轻人出现腰酸背痛、失眠、脱发、偏头痛、眼睛干涩等症状。以“救命要紧”的意识进行早期保健,成为青少年“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新华网2022年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这一代年轻人的健康观具有“追潮流、养健康”的特点。他们不仅关心“养”,还关心“防”。比如,我随机询问的一位“90后”说,他买鱼油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买钙片是为了预防老年骨质疏松,而这些疾病已经在他家里的老人身上发生过。
年轻人的养生方式也很“另类”。
Z世代最有特色的就是“朋克养生”,可口可乐泡党参,跳舞时戴护膝,自救时装死,弥补时消费。幽默的词语背后,是青年创造力与生活压力的碰撞。当农民工在社会压力和竞争下不得不消耗身体时,他们会吞下保健品来缓解心理压力。不过,医生早就警告,这种养生之道并不可取,因为健康不是数学问题,一加一减不一定能相互抵消。
年轻人比较“认真”的养生方法主要分为“膳食营养师”和“佛教养生师”。 “膳食营养师”注重饮食中的营养平衡,例如通过营养补充剂来补充当代人普遍缺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佛系养生党”更多依赖传统或网红的养生产品,如燕窝、艾灸器具、足浴桶等中医养生方法。也打开了年轻市场,在保温杯中添加枸杞不再是排他的事。一个中年男子的形象。
医疗保健市场瞄准的年轻人在囤积健康时需保持警惕。
无论是“朋克养生”、“膳食营养”还是“佛教养生”,年轻一代的健康消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特征。新华网的报道显示,年轻人的养生保健是一种很容易“种草”的“懒惰养生”。
对此,消费市场也在针对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打造青春健康产品。各种“深夜水”产品、多地遍地开花的中医咖啡店、热销的刮痧片、热门的养生课程、年轻人的养生浪潮不断催生新业态。
还有一股针对年轻人群的“零食化”保健品趋势。传统的保健品在视觉上已经过时,比如胶囊或片剂,其设计就像生病吃药一样,很容易给人们造成心理负担。厂家为年轻人设计了外观更加精致的保健零食,并将其转变为类似零食的摄入方式。例如养生方法养生方法,小猫小狗形状的软糖不仅在视觉上吸引年轻人,而且还能缓解他们的心理健康。减轻负担,同时满足健康需求——服用特定产品,实现特定保养,一次“慵懒健康”的心理按摩。
不过,当年轻人用“种草、买买买”早早成为养生接班人时,也需要警惕。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鱼龙混杂,不少保健品存在虚假宣传。
根据相关规定,只有执行标准中标有“保健食品、健康”字样的产品才能算作保健品。而市场上一些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所谓保健品,其实就是普通食品。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以外的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然而,这些不具备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却打着保健旗号,以比普通食品更高的价格出售。
今年“双11”数据显示,健康养生品类依然大幅增长。 “脆皮”年轻人又开始囤“健康”了。但健康是买不来的。
--------
城市因聚集而诞生。
一个城市的公共政策、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是公民生活的基础。
纸城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