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中医说“饮食要节制,起居有规律”。其实,这原本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理念。 “有规律”就是要有一定的规律,符合自然和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这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规律。
那么,这个“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古人将昼夜分为十二个小时,每一个小时相当于现代的2个小时。相应地,人体也有十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依次隶属于十二脏腑。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经络“值班”。人体要想健康,就必须按照时间来保持健康。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每个时辰的养生保健要点:
十二小时养生法
1、午夜23:00至凌晨01:00,胆经是熟睡时间。
此时人体阴气最盛,阴主睡眠。子时要睡觉,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以培养良好的勇气。
《黄帝内经》云:“十脏皆归于胆”。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膀胱、心包、三焦等脏腑功能若要正常运作,全靠勇气的成长。因此,必须在午夜时分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2、丑时01:00至03:00肝经滋养肝血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老人血归肝”。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人躺下休息的时候,血液就会回到肝脏,只有这样,肝脏才能得到滋养。
1点到3点是肝经活跃的时间。这段时间保持熟睡,使生成的阳气得到滋养,也有利于肝脏的排毒。所以这个时候不宜熬夜、玩游戏、喝酒,否则肝脏无法正常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出现问题。
3、肺经03:00至05:00阴时,深睡养肺。
凌晨3点到5点是肺经最强的时候。肺负责将人体的气血输送到全身,使人早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对于肺病患者来说,此时是养肺的最佳时期,应保持安宁的睡眠。如果此时熬夜,久而久之肺气就会衰弱。
中医说,肺是娇嫩的器官,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其的保养,生活中多吃白色食物,如梨、百合、甘蔗、银耳等。
4、卯时05:00-07:00大肠经当令,全身排毒
《素问·令兰秘典》云:“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在此。”
早上5点到7点,大肠经开始努力工作。这是排除体内废物的好时机,应该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排便和排毒。
若有便秘,可取核桃仁、芝麻各30克,捣碎,用开水冲服。这两种食物都含有大量的脂肪,有助于润肠通便,消除便秘。
5. 07:00-09:00之间及时补胃经
《黄帝内经》云:“胃为五脏之海,水谷诸入胃,五脏皆发气于胃”。换句话说,胃是储存食物并产生营养供给五脏的器官。活动来源。
七时至九时,为胃经当令。此时胃经活跃,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消化,所以早餐一定要吃。
注意早餐要营养均衡,富含蛋白质。除了鸡蛋之外,还可以吃一些含纤维的食物,比如粗粮,对普通人的脾胃有好处。
6、09:00-11:00是脾经当令,帮助消化。
上午9时至11时是脾经最活跃的时期,脾主运化,帮助营养吸收。这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也是一天中第一个富有成效的时间。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生命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分解之后,需要脾来进一步消化。脾通过运化提取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并将这些精微物质分布到全身各处,以支持人体的活动。活力。
此时揉腹,有利于健脾滋阴。肚脐以下,左摩36次,右摩24次,上下摩18次。
7. 11:00至13:00之间小憩心经。
此时人体阳气最强,午饭后应小憩一会,以调和阴阳,保证下午的精力。阳虚的人如果善用午睡的机会,可以补阳气,养心气。
《黄帝内经》云:“心为君之官,主血脉,藏神气,其美在面。”只有养心,心气才能旺盛,血脉才能正常运行;
建议大家这个时候小憩一下。子时属阴,午时属阳。如果午睡,阴阳调和,就能气血通畅,避免各种疾病。
8、13:00至15:00之间,小肠经及时清浊。
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当令。小肠能分清浊气,使清气上升,吸收精微,输送至周身;浊气下降,将渣滓送至大肠。
民间常说一日三餐中“早餐吃如皇帝,午餐吃如平民,晚餐吃如乞丐”。
因此,我们在吃午饭的时候,应该吃得比较简单。这样到时候就不会给小肠带来太大的负担。这样到时候就不会给小肠带来太大的负担。
9、膀胱经需要在15:00到17:00之间适时排毒。
《黄帝内经》云:“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于其内,化为气即可释放。”
膀胱经此时最为活跃。喝一些白开水和茶可以补充膀胱,有利于体内杂质的排出。
另外,从头到脚的膀胱,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人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如果这条经络通畅,外寒就很难侵入,体内的毒素就会及时排出,就不容易出现外寒内伤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敲击膀胱经。一天只需30次。
10、酉时17:00至19:00,按摩肾经至泉。
此时喝一杯温水,可以帮助排除毒素,清洁肾脏和膀胱,预防结石病。
“肾为神之府,生命之根本”。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脏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肾气的不断温养。另外,“头发为肾之精”。有些人的胡须、头发过早变白,这也与肾虚有关。
肾经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涌泉穴,很好找。把我们的脚趾勾向脚底,脚底的凹陷就在那里。此时按揉涌泉穴可以补肾、健脑、益智、延年益寿。
11、须时19:00至21:00,心包经适时说出心声。
晚上19:00至21:00为心包经时令。
《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就是说,心是人体的君主。此时,应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可以坐在外面聊天,缓解一天的疲劳,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心脏不好的人此时可以按摩心包经上的穴位,比如内关穴。
12. 21:00~23:00亥时念三焦经小憩
晚上九点,三焦经准时。三焦经负责全身气血的运行。三焦经脉连接百经脉,百经脉休养生息。此时睡觉可以休养、调整脏腑之气,对身体非常有益。
“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是人们关于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普遍认识,生态意识突然走出专业圈子,走上公众舞台。它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却因其独特的特点而成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的。否则,它也不可能衰落和复兴,并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理解上,道教的特点是强调喜乐、安宁、安宁、生活的简朴,以及心灵的充实和扩展。它注重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单而深刻,博大而概括,趣味无穷;在伦理实践方面,道教致力于修道、修道。保持低调,淡泊名利,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文化的互动中寻求生命的永恒。因此,它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主动性以及对自然生态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与自然物体的同一性和伦理理解的整体系统性。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天道不可违”1、“顺自然之道”。这个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社会的本质。认识事物、生活、社会的本质,寻求生活、自然应有的风采、态度、氛围,是道家伦理追求的目标和精神支柱。
道家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其精妙深邃、引人入胜的内容和内涵,蕴藏在使其得以长久延续和发展的生命力。具体来说,道家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老,达到长生不老。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将道融会贯通。因此,在中国众多的宗教中,道教是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一种。在它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自然界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人类是世界和万物的一部分,应该享受生命、重生、憎恨死亡,这样生命才能不断升华。人类还必须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存在和个体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和和,与万物共生”。 2它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一个人类与各个层面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世界。在道家思想家葛洪身上,万物平等的意识也十分清晰和丰富。他认为,通过修炼,人们可以实现“长生不老”、“肉身不朽”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与自然合一或与万物合一。领域。道家也有“生命与道合一,重人重生”的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源。庄子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与我为一。”这说明道家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的意志。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创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是与生俱来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道家认为生命的最高境界和准则是生万物而不具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类身体修养和精神完善的最高境界就是“道”。 “道”是怎样产生的?葛洪提出:“道从一而生,高贵而无巧,各居一处,与天、地、人相似,故曰三位一体。天一清,物也。”地清净了,人才能生,神才能有灵。” 3 他还认为这是老子智慧的体现。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本质是:“道之尊,德之高,人之命,常为自然。故道生,德为兽”。生则养之,养则毒之,养则伐之,生而不存,行而不恃,长而不杀,谓之玄德。由此看来,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想法。高尚的道德是繁衍万物而不为己所用,帮助万物而不为功劳,引导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唐代道家、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他的医学理论建立在天人合一、生命不存在的理论基础上。他说“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枝五宝”。 ”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同也。” “良医导人用石,救人打针,天地间有祸可消”。 4 孙思邈本人“学数术,论正艺”,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家精神,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世间万物持续均衡发展的理念,揭示了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有事无事,强求才能成事,才能取得成果。 , 这将是适得其反,破坏和谐,达不到高水平。
三是成事精神。道教之前,《易经》说:“夫子和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时之序”。天地之和。”这里指出,天地之道是对立的,也是协调的,其协调是通过人来调解的。老子把人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也很大。域有四大,人类占据其中之一。”既然“人也大”,那么人就不仅仅是依赖自然、受自然控制,而是必须控制自然规律。因为人类要依赖自然。道教进一步提出: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审时度势,求仙求道,而不是逆天而行,“轻举妄动”。将不可避免地败坏他们的品格甚至危及人类本身,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相互反应的,其基础是人与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质是相互联系、不断演化的。人类作为宇宙共同体的一员,应该以促进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通过破坏各种自然物体来扼杀宇宙的活力。因此,道教不仅赋予人们安身立命的思想信仰或注重教义和规则的完善和遵守,在祭祀和祈祷中寻求庄严和虔诚,而且还将信仰或教义和规则体现到各种道教中。功与道教,进而形成操作系统,指导信徒修行。可以说,道教是一个重道、重术、重修行的宗教。不仅重视“道”的提升,还积极推广功法和训练技巧。一个真正的道门弟子,对道教真义的有效把握,不仅在于了解其基本教义或拥有其虔诚的信仰,更在于苦练道教,努力积淀道教,日新月异,不断深化、净化信仰。这样,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和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者和协调者,不仅要顺应自然,还要制约和引导自然的变化,塑造万物。
四是求同存异的精神。道家和谐无异的精神继承自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和合”精神。道家《太平经》提出:“中和者,调万物者”。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的事物都含有阴、阳、和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事物,故名“三行”。名字是同心的。 “元气有日、太阴、中和三种;天、地、人有三体;天有日、月、星三种,北极为中业。地有三者,山、河、平土;人有父、母、子三人;政有君、臣、民三人。” 5 三者合一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了天意,所以人们必须遵守阴阳原则,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各方面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灾难和分歧,实现世界和平,道教在信仰体系、炼丹符咒、仪式规范等方面发展了和谐思想。统一性和多样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界万物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保护万物的多样性,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精神。在如何有效利用自然方面,中国传统人确立了“大”、“久”的目标,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人必须有正直的道德,效法天地,利用自然。控制人们无限欲望的系统。 ,对自然和人类不会造成伤害。 《易经》指出了两条路,一是“九二真吉,以中业”。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和四时,克制天下,不伤财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和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的智慧、德行和业力。人类生活的理想世界是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人们相信,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连续不断、循环不停歇。 ,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远古得仙之人,可能长有翅膀,可以变化飞翔。他们都是非凡的,非凡的,超出了常人的本性。后来的道教更多地吸收了人情世故的思想,从生命轮回和再生的角度,把“老而不衰、延年益寿、随意来去”6视为长生之道。五朝道家檀桥从“化”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色,形化为精,精化为肖,古肖化为依依……”7整个生命和社会的繁荣都处于变化和统一的过程中。在用材理念上,道教主张人类克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和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的按季节进山伐林的思想是一致的。严禁采集木材、捕捉幼畜、鸟类,夏季前禁止捕捉幼畜、鸟类。禁杀鱼蟹、捕捞不枯湖、狩猎不烧林的理念颇为一致。人类与生物资源相处,必须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适应自然、适应自然。
六是融万物精神。道家思想历来将自然视为一个充满生命的巨大系统,其中的一切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宇宙按其运行规律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集。从老、壮开始,他们就探索其奥秘,揭示自然界内在的整体关系。老子曰:“大道普天下,可左可右。万物执生,无有迟疑,功绩无名。衣承万物,不为主,无欲为小”。万物归燕而不为主,而谓之大十二时辰养生法,因其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大。” 8也就是说,大道像浩瀚的河流一样滋养万物,没有自私和偏爱,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万物,一切生命都依赖于道的滋养。我们必须善待自然世界。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天人合一”。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庄子说:“万物皆种子,其形各异。”开始和结束就像一个圆环,没有人能够完成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天平等者,天之尼也。”10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于特定的物种。但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有联系和过渡,就像环一样,没有尽头,也没有顺序。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曰:“何来之事?从一出生就称为道,道是固体而无名的。从动物生出来的,叫做德,但是德是实体的,没有名字。试说明,天地人、仙鬼神,无道不能生。活着不知其始,成人不知其终,这不道德。不探秘,入有有终,不知无有始。我所说的自然,就是道德的恒常。天地纲目。”11这是根据物体世界的自然原理,推理出道德本体论对物体世界的意义,其中蕴含着普遍适用的生态伦理智慧。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观察天地万物的起点,从大道的角度观察世界,天地一体,万物一体,没有分别。事物和我自己没有这个或那个。天地万物虽形各异,世间万物虽各有道理,但归根结底,各随其情,尽其本性,各随其自然,心平气和。是异中同,异中同,异中同,异中合,则悟大道,融于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几方面如果落实到实际,维护生物物种,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道家生态伦理必须而且能够转化为现代性。转型的契机在于塑造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现代人格。因为按照道家的观念,人修炼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高不可攀。至高神也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和修炼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仲健先生将道教神仙的人格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沉而旺盛,所以能够健康长寿;第二,他们有很高的精神境界,摆脱“小我”,成就“大我”,所以精神上可以不朽。第三者,具有非凡的智慧,具有高远的洞察力和远见,但智如愚人,轻如尘埃。四、利而不害,行而不争,功德于世。第五,洒脱、豁达、冷静,善于解决问题。不用担心,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做到这些的人十二时辰养生法,堪称活神。所谓仙境,除了幸福的人,就是美丽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这是人间天堂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相信,只要人们努力去融合和灌输中国道教的万物一体、生而无存、屈于万物、同而不同、循环再生、融为一体的伦理精神。塑造现代人格,促进我们的物质文化建设,人间仙境才能出现在我们眼前。
现代人比古代人睡得晚。如果9点还没有准备好睡觉,应该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生气、高兴、悲伤。您可以听一些平静的音乐或观看一些轻松的视频。
以上详细介绍了十二时辰不同的养生方法。如果牢记这些知识,长期坚持,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不同时间段保养五脏六腑,保持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