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致辞】
十二小时养生源于经典中医《黄帝内经》,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诸脏腑皆有神。如果你偏离了它,你就会生病。人体中的经络就像潮汐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络之间上下流动,不同的经络在每个时辰都在“值班”。古代中医养生专家根据以往百岁老人的养生保健经验,顺应经络的变化,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的作息相结合,制定了十二小时的养生养生法。明代石室道士称之为“二六功”,清代养生专家称之为“十二时无病法”。因此,十二小时养生法是我们祖先传统的延年益寿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栏目将推广广东省名中医迟晓玲教授关于十二小时养生法的相关内容。结合不同季节、节气,指导广大群众进行日常保健和疾病防治,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抓住养生黄金时刻,实现身心和谐健康。
未时是指13时至15时之间的时段。 《未》云:“未,是愚昧无知的意思。日当午时,则昏暗而暧昧。”因此,在“未”时,太阳从中心向西移动。 ,阳光逐渐由炎热变为柔和。因此,胃食又称日难、日对、日阳等。此时,大自然经历阳气最强、阴阳对抗、阳气减弱的过程。
在人体中,正是小肠经当令的时候,也是小肠功能活动最活跃的时候。中医认为,小肠是位于腹部的一条长管。其上口与幽门处的胃下口相连,下口与阑尾处的大肠上口相连。 《黄帝内经》中提到:“小肠为纳藏之器,释放化之器”。这说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转化物质并分泌清浊物质。一方面,它接收从胃里传下来的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它把食物残渣向下输送到大肠,将部分废水向下输送到膀胱,帮助身体起到“排毒”的作用。因此,小肠当令期间维持小肠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这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适量饮食。
中医认为,胃肠道的运动协调应该是“饱腹空腹”或“满肠空胃”,但不能两者兼而有之。当小肠还没有充满来自胃的食物时,此时适合“满肠空腹”,所以此时应避免再次进食。这里所谓的“吃”主要是指以吃固体食物为主,如米饭、面食、糕点、水果等,尤其不宜吃肥腻难消化或冷冻的食物。油腻食物阻碍中焦气机,影响小肠蠕动,可出现饱胀症状。至于寒食,《黄帝内经》早已警告:“寒气行至小肠,小肠不能聚时辰与养生,故日后腹泻、腹痛”。一旦吃太多生冷食物,使小肠受寒,其分泌清浊食物的作用就会减弱。如果失去平衡,食物残渣就不能凝结成粪便,很容易诱发腹泻、腹痛的症状。因此,饮食需要适量。如果确实很饿,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吸收的汤类食物,而且要趁热吃,不要吃凉的。
其次,如果口干,喝一杯水。
人体经常出现口干的症状,尤其是午睡后。这是因为小肠在进行“分清泌浊”的活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将食物输送到脾,将残渣输送到前后阴。膀胱和肛门)。因此,中医也认为小肠具有“营水液”的功能。还有另一个原因。人体吸收午餐的营养后,体内血液粘度增加,进而引发“口渴”反射。这时,适当喝一杯温水,可以补充体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对维持体内气血平衡非常有利。对于平时心火旺盛的人(如心烦、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的人),由于“心经之火行于小肠”(《黄帝内经》),常伴有口气浊,尿赤,尿涩,腹痛。对于有隐痛等小肠经热症状的人,可用莲子5克、灯芯草1束、生地黄15克,煮水代茶,以清热泻火、滋补。滋阴生津。
最后,运动时避免出汗。
此时,自然界正处于阴阳对抗的阶段,阳气逐渐由强转弱。相应地,人体的气机也处于从外扩到内收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日常生活的重心就是休息,这样体内的阴阳才能顺利交汇。不宜剧烈运动干扰气血,影响气机平衡。也不宜大量出汗,消耗阳气和阴气。特殊情况下,如果每天只有这个时间有空闲时间锻炼,也应该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如散步、钓鱼、广播操、八段锦、太极拳或游泳等。有些朋友虽然没有运动,却经常“出汗”。这可能与体内阳气不足有关。可以将肉桂、吴茱萸等量研成粉,调成生姜汁,外敷于关元穴(身体正面正中线上,肚脐下4横线,手指穴即此穴)、中脘穴(身体正面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为此穴),每次10-15分钟,根据皮肤潮红程度,每周1-2次,以温补脾肾之阳气。
专家简介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研究团队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六批全国知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广东省东部省首批名中医导师、“新火”广东省中医师工程”、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导师、全国著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工程专家、中医哲学学者客座教师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审评专家、肝病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处方与药物量效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药物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健康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药肝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疾病分会、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学术职务40余人。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40余年。他坚守中医本源灵魂,传承古今,创新而不脱离传统。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肝病的传承与发展时辰与养生,创造了多维三维系列治疗体系和创新的学术思想,并建立了辨证论治为基础。领先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肝病一体化防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擅长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心理治疗、情志治疗、中医外治、药膳治疗、养生保健。他提出并实施了中医多维立体系列治疗肝病的治疗体系,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等。肝脏、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全国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迟晓玲供稿
张朝珍 谢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