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焦桐
“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法”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走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招一式,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与四时相呼应,充分展现了中医养生文化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法从唐末宋初,历经近千年,终于逐渐被人们“看见”。这得益于《保生新鉴》、《万寿仙术》、《遵生八鉴》的完整记载,也得益于赵濂诗、周乾川、徐义宽、杨凯、李国章、张明亮、戴金刚等人的传承。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他们对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法的热爱与责任。
2021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充名单。戴金刚是“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也是该项目当代传承人之一。戴金刚自幼喜爱、钻研中医,曾跟随张明亮老师实践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在得知此法知之甚少、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后,他扛起“传承”大旗,全面系统地掌握项目核心知识体系,并带领同学们一起实践。攻读博士期间,在导师曹洪信教授的指导下,将中医导引养生法纳入研究课题。
“中医强调顺应时节养生,即顺应时节的变化来调节身体,让身体跟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戴金刚介绍,“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法,是根据节气的变化和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采用导引、呼吸练习的独特祛病养生法。每个节气对应一组动作,二十四组动作都有专门的名称和韵律。此法强调‘因时而行,因经而治病;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顺应时节,调节脏腑经络功能。”
戴金刚表示,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承发展创新意义重大。由于其历史悠久,在复制传承过程中存在残缺,亟待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整理、建档,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作为项目保护单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人力、物力、资金支持。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护建档、数字化档案二十四节气养生,开展传承谱系研究,确保史料的完整性。中心坚持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献,将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与中医顺应时节养生理论相结合,丰富项目文化遗产;利用红外热成像、智能脉诊仪等先进科学仪器,深入研究,阐释其科学内涵,拓宽其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范围,丰富完善节气养生知识体系。“医学实验中心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只有用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推动其系统性传承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戴金刚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法,戴金刚持续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高等教育相结合,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拓宽传承人选拔渠道,并借助中医药走出去战略,提升海外对“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的认知和认可度,培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承人。
不仅要传承好,更要传播好。“芒种时节,自然界阳气充盈整个空间,所以芒种时节二十四节气养生,我们的阳气也要充盈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远端。今天我们练习的是芒种掌托天门式,双臂向左右打开……”戴金刚一边讲解要点,一边给学员展示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的标准动作。戴金刚从2013年开始传播之旅,参加过《健康之路》等央视节目,做过20余场讲座,通过今日头条、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进行项目传播,发布短视频、图片、文字600余条,阅读量突破2亿次。并参与出版了《中医导引与养生》、《二十四节气导引与养生-中医的时间智慧》等6本著作,并到新西兰、瑞士、日本、蒙古、阿联酋、法国等10多个国家弘扬中医文化,传授导引方法。
“未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将继续做好建档保护、传承人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工作,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科学的翅膀。”戴金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