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商机”,在网络直播平台兜售所谓“健康课程”,兜售高价劣质保健品,收割老年人的钱包。图片/IC照片
“你看,我又收到了30美分。”听完健康课并回答问题后,湖南长沙72岁的任琳高兴地向家人讲述了自己获得的奖励。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像任琳一样沉迷于网络卫生局、花钱买课程、疯狂做笔记、购买保健品的老人还有很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老年人的保健“战场”转移到了线上,他们通过各大平台获取保健知识。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商机”,在网络平台兜售所谓“健康课程”,兜售高价劣质保健品,以收割老年人的钱包。
聊天室、直播间的医保局当然不是用30毛钱的小恩惠来吸引老人那么简单。报道中可见,捏造“专家”身份,在短视频平台、小直播APP、私房直播等渠道进行直播,采取“拉人头”的手段被用来通过设置密码进入直播间“听课”……快速操作后,设置陷阱,通过层层考核引诱他进入游戏,让老人沉迷其中并深信不疑。
其中,“专家”的身份成为商家吸引流量的关键。事实上,老年人“迷恋”保健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保健品线上销售也是行业的发展趋势。然而,一些商家却把线下健康讲座的套路搬到网上,让所谓的假专家在网上讲课,利用“权威”的形象吸引粉丝,以达到卖货赚钱的目的,污染了市场。互联网生态系统。 ,辜负了老人的信任,更容易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其实卫生局怎么会有这么多专家呢?许多所谓的专家几乎都是自称的。他们没有资格证明,也没有专业资格。只要他们能说得好养生专家,就能找到工作。
从报告中的案例可以看出,仅有高中学历的迟某军担任讲师,被公司包装成“健康专家”,并具有多个虚构头衔,如“秘书长”等。抗癌专项基金会”和“航天营养”。运动学专家”等;还有的冒充“道士”、“中医”、“中医医院院长”、“国民营养师”给老人“授课”。
这些名字太具有欺骗性,老年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遇到它们。现在他们能在网上听到他们的健康课程,他们自然愿意相信。而且,这些“专家”的教学内容确实包含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识和基本健康知识,并不完全是骗人的。再加上“拯救无数生命”、介绍成功治疗案例等自我宣传,老人家更加信服。
“专家”能够欺骗老年人,肯定与老年人缺乏媒介素养有关。但更深入的问题是,这些人怎么能在网络平台上随意称呼自己呢?身份公然造假,让老年人凭假身份获取健康知识、购买保健品。这种销售操作从一开始就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医保局针对目标人群特别精准。他们大多采用私域直播,设置密码进入直播间,对特定人群进行“授课”。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专家身份暴露的风险,还能在封闭的空间内营造“信任的氛围”,反过来对老年人进行“洗脑”。
所以,我们不能再让卫生局的专家们这么“疯狂”了。中央网信办今年推出的《倾浪·打击网络直播领域虚假低俗乱象》中明确要求平台加强对网络主播的规范管理,加强主播资质审核”,“并处罚那些没有认证资质、冒充专业账号、利用个人身份进行直播的,将依法依规严格处理。”
因此,群聊工具和直播平台有责任对这些健康专家的身份进行审核、筛选和认证。一旦发现有欺诈行为,可采取封号、禁播、列入黑名单等措施严厉处罚。同时,对于私人直播、小型直播APP,可以通过设置敏感词、跳转外部链接风险提示、设置明确的举报窗口等方式,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
“嘴上说的是医疗保健,但幕后是生意。”医疗保健领域的直播带货也需要特别关注。严格监管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防止老年人信息被非法获取、精准定位。
事实上,直播间医保局的乱象也体现了老年人群体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渴求。有关部门不妨加大健康养生的普及力度,通过与平台企业合作推出更多健康养生项目养生专家,满足老年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