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泉州蔡氏古民居遭“破坏性保护”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未修缮时原貌

“像这样的修缮,‘修旧不如旧’,简直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昨天上午,刚参观完蔡氏古民居的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致电,对蔡氏古民居的修缮状况提出自己的质疑。

质疑

“双燕归脊”被拉直?

骆中钊说,“古大厝”起源于五代十国时的闽国,如今已遍布闽南语系的诸多乡村,“双燕归脊”的厝脊是闽南古大厝的典型标志。

而在参观了位于南安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后,骆中钊忧心忡忡,他说:“这些经过修缮的燕尾脊工艺不过关,曲线不够流畅,少了原本燕尾脊凌空疾返的曲线感,没了原本的精气神。”

昨天中午,记者跟随骆中钊再次来到蔡氏古民居,只见主入口旁的一座古大厝已经被遮围起来,几个工人正在屋顶上对房屋进行修缮,而旁边一座,就是祖厝,祖厝前堆放着几根被火灼过的木梁。“瞧,燕尾脊上塑有人物,这是祖厝的标志。”骆中钊说,这座经过修缮的祖厝虽然修复了燕尾脊,但工艺方面较差,与原貌大相径庭。

精巧泥塑难再现?

细观蔡氏古民居,你会发现,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配以各种颜色;外窗顶上的墙面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零碎的彩色瓷碗被贴成逼真的龙凤麟狮、花卉虫鱼等图案。

“这里的泥塑没有保护好,也没有把它们修缮好。”骆中钊说,泥塑是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保护价值甚高,应该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修缮。

木质构件有点粗糙?

闽南古厝外观大多由砖石构成,屋内则主要是一些木质构件,其制作工艺水平也是相当高超。

“更换这样的构件,必须要先拍照、测量尺寸,再按原来的样式、工艺,进行复制、安装。”骆中钊感慨,数百年前建造的古大厝,因其坐向讲究、空间合理,不少屋子至今仍有人在居住,“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他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修缮此类古大厝时,有的工人为了赶工期,原本需花十天的构件,两三天就搞定了,“慢工才能出细活,计件式的赶工,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耐看”。

说法

群众曾自行维修

●南安市文管办主任 杨小川

2001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就陆陆续续开始了修缮工作。

几年前,他们开始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专项修缮资金,用于修缮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的10栋古厝,资金申请成功后,去年10月开始对其中5栋进行首期修缮。目前正在修缮的,是建于光绪年间的蔡浅别馆和德梯厝,以及建于同治年间的攸辑厝。

过去,蔡氏古民居曾经遭受火灾和特殊时期的破坏,其间部分群众对“古大厝”自行维修过,维修水准参差不齐。

设计方案获

国家文物局批准

●泉州刺桐古建筑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大山

此次蔡氏古民居维修邀请的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文物保护施工一级资质单位——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整个修缮项目从设计方案到资金拨付,均由国家文物局审批。此次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施工工艺按照设计方案执行,工程完工后将接受国家文物局的验收。

应坚持“古法古艺”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 蒋钦泉

闽南传统民居在保护过程中不仅应该“修旧如旧”还应该“留旧”,传统的工艺应该予以保留。燕尾脊是泉州“古大厝”神韵的主要表现方面,在维修过程中,应该按规范施工,尽量使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施工单位应当确保主要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施工资质。

泉州在传统民居建筑方面还是有一些人才的,但是在具体施工维修过程中,是否能坚持按“古法古艺”修缮就不得而知了。

维修公司

实力参差不齐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出宝阳

之前对此类古建筑的修缮,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门槛”,一来是确保维修的质量;二来也是出于对古建筑工艺的传承和延续。

但是现在的工程项目,只要金额超过百万元的,均需要通过招投标,来选择施工单位,虽然这也是一种公正、公平的体现,但有资质的维修公司,实力参差不齐,对工艺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冲击。他举了个例子,像燕尾翘脊的弧度,运用直翘手法,还是斜翘工艺,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正常情况下,也很难有一个界定的标准。

◆人物专访

“双燕归脊”要有“精气神”

“闽南的红砖文化,独一无二,面临文化断层之危,呼吁社会各界多加关注。”昨天,身为闽南人的骆中钊,谈到古大厝生存现状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双燕归脊皇宫起

闽南红砖世无双

出砖入石、双燕归脊的红古厝是闽台独有的文化遗产。骆中钊介绍,闽南民居古大厝的屋顶设计在数百年的演变中蕴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屋脊的形制,将父母盼儿归的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说,“双燕归脊”的屋顶设计,其凌空疾返所形成的独特曲线,如同远在他乡的亲人归心似箭的思乡之情。

一座座“双燕归脊”的“古大厝”,与四周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蔚然成趣,营造出一种特殊的闽南红砖文化。

“会说话”的屋顶

修缮少了“精气神”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也有自己的精气神。”骆中钊坦言,家乡的红砖文化对自己建筑设计生涯影响巨大。

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在修缮古民居时,完全不顾这些独特文化的细节,“一刀切”,“原本惟妙惟肖的屋顶,一经修葺,变得僵化、缺少‘精气神’,让人痛心不已。”他认为,这种对待民居的粗暴行为,要有人监管、制止,否则对传统建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村镇“三旧”改造

加点文化更有“味”

目前,泉州各片区已掀起“三旧”改造的热潮,骆中钊建议在改造的同时,融入闽南建筑文化,将使原建筑更有“味”。

骆中钊说,比如,作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之一的金井镇,镇区里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大厝”,这些元素可以作为新农村建筑的重要元素运用在建设过程中。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古建筑、古民居元素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传承闽南建筑文化。

◆记者手记

“修旧如旧”善待“国宝”

入列“国宝”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屋脊高翘,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泉州地区类似建筑不少,是祖宗留下的一笔难以再生的财富。

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组织维护修缮、开发旅游资源,都是为了能够将它们良好地保存与传承下去。既然如此,我们更应慎重对待这些“宝物”,从骨子里重视。

现代建筑发展迅猛,古建筑的种种技艺传承后继无人,有可能造成文化断层,这一现象的发生已不止一两起,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索。

但愿今后的修缮工作,从方案到审批再到施工,层层把关,准备充分再动手,保留古厝“原汤汁”,永世流传庇后人。

显示全文
道情皮影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佤族木鼓节 中国古人的花馔习俗 壮族“抛绣球” 节日的形态与灵魂 苗族鼓藏节 “清明节”里不可忽略的饮食文化 清明节来历及计算方法 清明节的春游活动 西餐用餐饮食礼仪 广西苗乡“烧鱼节” 黔东北土家族的傩堂戏文化 漳州沙坂村续百年习武风 宋江九洲八卦阵欲申省级非遗 泰国的商务礼俗 中国传统礼仪 神秘的湘西风情 农历“三月三”探寻福建畲乡民俗记忆 长沙上演古城墙“拆”与“保”攻防战 西安举行“上巳节”庆典 泌阳县盘古山系列传说 八万大藏经版存放地 韩国陕川海印寺 仡佬人和牛王的传奇 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江西一村寨村民姓氏“生熊死黄” 藏族的主要食品与进餐礼仪 土族“抢婚”习俗 塔塔尔族节日—撒班节 维吾尔族婚俗 泉州妙云街华侨李清纶百年故居 南派木刻年画的最后传人 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 太湖碧螺“吓人香” 苗族的跳花节 制药法将失传 泉州“花桥宫”金汁 双兴宫保生大帝踏火日 漳州600年历史 纳西族“东巴舞”